台灣正處於關鍵時刻的能源轉型抉擇之中,如何制定出前瞻而務實的能源政策,將決定未來能否在永續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並在全球淨零競賽中占有一席之地。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已勢不可擋,日本作為全球第五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其綠能政策積極回應能源安全挑戰與2050淨零承諾,對台灣具有深刻啟發。
日本透過《基本能源計劃》將可再生能源明確定位為主要電力來源,最新草案訂下2040年將綠電占比從25.7%提高至40-50%的目標,並藉由市場化的FIP制度取代過往FIT保證收購機制,刺激產業效率與創新,同時推動可再生能源促進區與浮動式風電研發。日本同樣面臨電網基礎設施不足、綠電導入成本提升與核電重啟爭議的多重挑戰,顯示能源轉型是一場需在穩定供電與減碳目標之間細膩取捨的長期戰役。
台灣自2016年啟動「2025非核家園」政策以來,能源轉型目標包括20%再生能源、30%燃煤、50%天然氣,並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然而2025年的現況顯示轉型進展不如預期,再生能源僅占發電量約11%,遠低於當初20%的設定。太陽能受限於土地競爭與屋頂專案推進緩慢,離岸風電則因環評程序冗長、海洋生態顧慮及技術挑戰,使裝置容量未能如期擴增。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快速成長,特別是AI與半導體需求推升未來十年每年電力需求增加2.8%,為能源穩定帶來巨大壓力。這也使得燃煤與天然氣仍主導能源結構,2024年燃煤與燃氣發電各占39.3%與42.4%,顯示高度依賴進口化石燃料的脆弱現況。
在此背景下,第四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計畫成為爭議焦點。該計畫位於基隆協和電廠,規劃以燃氣機組取代老舊燃油設施,減少碳排並穩定北部電力供應。雖已於2025年2月通過環評並承諾縮減填海面積、增設生態補償,但仍引發環團與在地居民的抗議,擔心對珊瑚及海洋生態帶來長期破壞。另一方面核能議題也再度浮上檯面。馬鞍山核電廠最後一部機組於2025年5月停機,象徵台灣正式邁入非核時代,但面對高電力需求的現實壓力,是否重新檢討核能角色,成為政治與社會必須面對的抉擇。
對台灣而言,日本的經驗提供了多重借鏡。電網與儲能基礎設施投資是關鍵,日本因區域電網連通性低落導致難以整合高比例變動性綠電,提醒台灣必須加速智慧電網與跨區輸電建設,並配合電池儲能與需求響應技術提升供電穩定性。日本自FIT轉向FIP的市場化路徑,可作為台灣逐步調整再生能源補貼政策的參考,對大型案場引入競標,保留中小規模的保障,以確保公平並促進產業效率。同時日本及德國興起的社區型綠電合作社模式,提供台灣推動公民電廠、促進社會參與與增加轉型正當性的可行方向。
台灣的能源政策也應審慎利用行政院近期核定的台電1000億元撥補,不應僅用以平抑短期電價,應將此資金視為綠能升級的槓桿,優先投入電網現代化、儲能研發與創新型綠電設備,減少對國際燃料價格與地緣政治的高度敏感。透過與美國在阿拉斯加天然氣開發或高科技能源方案的合作,不僅能多元分散進口風險,也可取得先進技術,為未來的氫能與碳捕集布局奠定基礎。
台灣站在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必須在環境保護與能源安全間取得新的平衡,並以政策透明化、社會對話與國際合作為基礎,推動再生能源與低碳技術加速發展。未來十年,如何在確保高科技經濟持續運作的同時,逐步擺脫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將是台灣能否在全球綠色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這不僅是一項能源議題,更關乎台灣經濟安全、國家韌性與下一代的永續未來。唯有以智慧與決心擘畫積極的能源轉型藍圖,台灣才能在這場歷史性轉型中,化挑戰為契機,為全球淨零願景寫下堅實的一頁。
楊聰榮(台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