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中競爭升溫與南中國海摩擦不斷,東南亞不只是地緣對抗的戰略場域,更是全球信任重構的風向標。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上(4)月發表的《東南亞現況調查報告 2025》顯示,儘管中國在經濟與戰略影響力仍佔優勢,但在政策圈的信任度持續下滑;美國信任回溫,日本與歐盟則因守護「規則」的印象勝出,成為最受肯定的夥伴。對東協而言,信任不只是外交修辭,更是戰略選擇的依據。

現正最夯:快訊》黃仁勳透露:輝達台總部確定落腳在北市科

報呱小教室:東協

全稱為東南亞國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成立於 1967 年,是由東南亞十國組成的區域組織,包括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與越南。東協致力於促進區域經濟整合、政治穩定與和平合作,在南方世界陣營中扮演日益關鍵的角色。

另外,東帝汶(Timor-Leste)雖尚未正式入會,但自 2022 年起獲東協「原則同意」接納為候任成員,目前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多項會議與合作機制,正進行成員國資格整備。本次亦有針對東帝汶進行調查,但不納入東協 10 國的平均中。

信任地圖重新排序:日本穩居第一 歐盟超越美國

2025 年的調查顯示,日本以 66.8% 的信任度穩居所有大國與國際組織之首,不僅高於去年(58.9%),更是自 2019 年調查開始以來,連續七年蟬聯「最被東協信任的國際角色」。

歐盟則以 51.9% 超越美國(47.2%),在「不靠硬實力也能贏得支持」的信任戰中逆勢上升。相較之下,中國的信任度為 36.6%,不信任者則為 41.2%,依然是唯一信任落後於不信任的大國

這份調查並非一般民意調查,而是針對來自東協各國政府、智庫、企業、媒體與 NGO 的政策圈人士,他們的觀點雖不代表普羅大眾,但往往參與政策制定或具有輿論引導力,能揭示區域戰略判斷的「潛在預演」。

東協看待日本:不動第一 最受敬重的夥伴

日本仍是唯一在所有東協國家中信任度皆高於不信任的國家,2025 年信任比例為 66.8%,高於去年的 58.9%。其中對日本信任度最高的為菲律賓(83.0%)、柬埔寨(73.8%)與汶萊(71.8%);寮國對日本的信任度從去年 41.3% 增長至 68.2%,為年增幅最大的國家。

信任者中有 40.5% 表示日本是尊重國際法的負責任行為者,這一觀點在新加坡與越南尤為突出;另有 19.2% 肯定其經濟與政治實力,18.8% 欣賞其文化與文明形象。

日本的形象結合了「國際法守護者」、「文明穩定」、「低威脅性」,被視為最符合東協期待的國際行為者

不信任者比例雖低,但有 34.6% 不信任者認為日本過於聚焦內政與東北亞,無力投入全球事務,此觀感在緬甸、菲律賓與新加坡較多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日本近年大幅增加防衛預算、強化區域安全角色,東協政策圈對其軍事作為的疑慮並不高。僅有 7.1% 的不信任者提到日本的軍事或經濟實力可能對本國構成威脅,遠低於中國的 47.6%。

這顯示東協普遍不將日本視為具攻擊性的強權,反而肯定其在軍事正常化過程中的透明性與規則導向,這也與中國對日本再武裝的警戒敘事形成明顯對比。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5月8日訪菲期間視察透過ODA提供給菲律賓海巡署的Teresa Magbanua級大型多功能巡邏艦「BRP Teresa Magbanua」(MRRV-9701),雙方官員在船艦前合影。這艘船由日本三菱重工旗下造船廠所打造,全長約97公尺。目前有兩艘同級艦自2022年起正在服役中,未來還會再有5艘同級艦透過ODA低利貸款提供給菲律賓。(圖/日本首相官邸)

延伸閱讀:
新地緣風險 日本2025外交藍皮書:中國脅迫、俄朝聯手
島鏈制中!日菲啟動安全協議談判 準同盟關係邁向制度化對接
美日防長會談:抗中脅迫侵略 美日同盟是印太安全基石
日本國防預算創新高 中國發出安全關切 日網友:一群強盜住隔壁不得不防
菲律賓超親日 9成以上相信日本 近8成認為中國是最大威脅

東協看待歐盟:規則吸引力推升信任破五成

歐盟在東協的形象亦趨穩定,信任度自去年 41.5% 提升至 51.9%,在歷年調查中於 2022 年被美國超車後,再次超越美國,顯示「非強權但可信任」的國際角色依然有空間。

相對地,不信任的比例也從 34.9% 降至 27.8%。在 10 國中,有 7 國的受訪者對歐盟的信任度高於不信任,僅有 2 國仍以不信任為多,而新加坡則對信任與不信任各持 35.5%,呈現均等分布。

支持歐盟的受訪者多肯定其在人權、環境與氣候變遷上的堅持(33.6%),以及作為國際法守護者的角色(29.5%)。這些特質使其在非安全領域建立基於規則的信任,並認為其重視多邊主義與國際規則的風格,有助於降低區域不穩定性。

寮國與緬甸(皆為 64.9%)、柬埔寨(64.0%)信任歐盟比例最高;印尼(39.7%)與馬來西亞(28.3%)則是僅有的兩個對歐盟不信任比例高於信任的國家。

不過,歐盟仍面臨疑慮:不信任者當中有 35.6% 的認為歐盟經常被自身內部議題牽絆,導致其缺乏穩定的亞洲政策重心。此觀點在菲律賓(56.1%)、新加坡(46.5%)與泰國(40.4%)特別突出。

東協看待美國:安全合作加分

美國信任度自 2019 年 27.3% 逐年上升,於 2023 年達到高峰 54.2%,2025 年為 47.2%,略高於 2024 年的 42.4%;不信任比例則從去年 37.6% 降至 33.0%。

信任美國的受訪者中,有 38.5% 看重其經濟資源與領導意志,但這個數字低於去年的 45.0%。軍事力量也是一大因素,28.2% 的支持者認為美國能穩定全球安全。受訪者普遍肯定美國在印太區域的安全角色,尤其是在南中國海議題上的戰略支持與情報共享。

整體不信任者為 33.0%。但信任未能進一步擴大,主因在於 34.0% 的不信任者擔心美國過度專注內政,難以持續承擔全球責任。

細分國家來看,菲律賓(66.5%)、寮國(60.9%)、越南(60.6%)與柬埔寨(58.8%)對美國信任度最高,特別是寮國一口氣躍升超過 20 個百分點;相對地,馬來西亞(20.8%)與新加坡(30.6%)信任偏低。

美國被視為區域第二具經濟影響力的國家,今年有 15.4% 的東協 10 國受訪者持此看法,略高於 2024 年的 14.3%。在菲律賓(30.6%)、柬埔寨(20.3%)、新加坡(16.1%)、寮國(15.9%)與泰國(11.7%)等國,受訪者普遍認為美國在區內具重要經濟影響力。

雖然中國與美國在經濟影響力上的差距仍然明顯,但美國今年已小幅超越東協,成為排名第二的經濟強權。

此外,56.8% 的東協 10 國受訪者表示歡迎美國日益增強的區域經濟影響,比例較 2024 年的 52.0% 略有上升。對美國經濟影響力表達歡迎的比例最高的國家為越南(74.1%)、緬甸(70.8%)與菲律賓(69.8%)。

延伸閱讀:
美國戰略重心轉向印太 美防長訪亞洲首站菲律賓
兩個史上第一次 日本參與美菲肩並肩軍演 美反艦飛彈部署菲律賓最北端

東協看待中國:經濟力量難敵主權焦慮

中國信任度雖比去年上升(從 24.8% 至 36.6%),不信任也從去年 50.1% 下降至 41.2%,但依然是唯一信任落後於不信任的大國。

信任者多看重其龐大經濟資源與全球領導意志(41.6%),其次為尊重國際法(20.1%)與價值觀相容(14.5%)。

不信任者則明確指出,中國的經濟與軍事力量可能對本國主權與利益構成威脅(47.6%),這一觀點在菲律賓(69.9%)與越南(53.2%)特別強烈。另有 22.5% 認為中國不可靠,12.6% 認為中國過度專注內政、忽視全球事務。

各國對中國態度呈現顯著分歧。寮國(66.2%)、汶萊(50.3%)、泰國(42.3%)與柬埔寨(41.2%)的信任度高於不信任,其餘六國則相反。

對中國信任度最低的是菲律賓(16.0%)、越南(26.5%),其次為新加坡(28.8%)、印尼(30.4%)、馬來西亞(34.7%)與緬甸(36.0%),呈現出高度的地緣分歧與主權安全感差異。

信任不夠可以成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在中國於 2021 年 11 月 22 日與東協建立對話關係 30 週年峰會之際,雙方發布聯合聲明建立和平、安全、繁榮和永續發展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然而,信任不夠或是不信任大於信任的全面性戰略夥伴關係,也是形同具文。

中國在2021年11月22日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召開並主持東協建立對話關係 30 週年紀念峰會。(圖/中國外交部)

儘管在戰略與信任層面受限,中國依然被視為本區最具經濟影響力的國家。2025 年的調查顯示,東協整體仍有 56.4% 的受訪者將中國列為本國最重要的經濟夥伴,雖略低於去年的 59.5%,但仍穩居首位。

然而,對這項影響力,表達擔憂的比例(61.9%)仍高於歡迎者(38.1%),顯示中國在東協眼中雖為現實依賴對象,卻未必具備信任的正當性。

經濟影響力的整體數據也顯示,該項指標已顯著低於 2020 年所創下的高峰(79.2%),也遠低於調查自 2019 年開辦以來的起始水準(73.3%),並自 2023 年(59.9%)起持續下滑,反映中國在經濟認知中的主導性正在鬆動,且其影響力與戰略信任間的斷裂持續擴大。

在泰國(70.9%)、馬來西亞(69.6%)、新加坡(68.6%)等國,中國仍被視為第一經濟夥伴,反映出即便存有警戒,各國在現實利益上仍必須與中國深度互動。特別是新加坡,其對中國經濟影響力的認同度自去年 59.7% 上升至 68.6%,呈現與整體下滑趨勢相反的增幅。

相對地,寮國對中國經濟影響力的認同則出現斷崖式下跌,從 2024 年的 77.5% 降至今年的 49.0%,跌幅為各國之最,值得持續觀察其轉變是否與信任下降同步。

東協看待印度:信任最低 角色模糊難發揮

在五大國/組織中,印度信任度最低,僅有 35.3% 表示信任,不信任者 35.8% 呈現高度分歧。

信任印度的受訪者中,30.1% 肯定其作為國際法守護者,特別在越南、新加坡與印尼反應強烈;另有 19.0% 看重其經濟與政治資源,17.3% 欣賞其文化與文明背景。

然而,儘管印度強調東進政策與參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但有 40.2% 的不信任者認為其缺乏全球領導力與政策貫徹力,30.3% 認為其過度聚焦次大陸事務,無暇顧及亞洲其他地區。

信任印度的比例較高者依序為寮國(57.2%)、汶萊(55.7%)、柬埔寨(50.6%)、緬甸(40.2%)、越南(36.8%)、菲律賓(35.9%)和泰國(30.6%);信任度偏低者則集中在馬來西亞(13.0%)、新加坡(13.2%)與印尼(20.3%)。

2024年9月21日在美國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領袖峰會。出席者包含時任美國總統拜登、時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澳洲總理艾班尼斯與印度總理莫迪。(圖/The White House)

延伸閱讀:印太秩序穩定核心 日印推動多層次防衛合作

過度關注內政是失分關鍵 東協期待日美歐能做更多

橫向比較五大對象的不信任理由可以發現,歐盟(35.6%)、日本(34.6%)和美國(34.0%),「過度聚焦內政,無力投入全球事務」是東協政策圈對他們不信任的第一大失分關鍵。

若一個國家缺乏穩定的外交重心或缺席於多邊合作框架,就很難在東協心中建立長期的信賴感。

但也正因如此,這類不信任更像是一種「期待未滿」,而非「敵意否定」。美國、歐盟與日本的不被信任,是東協對其能否發揮更大作用的焦慮,而非對其動機本身的否定。

反觀中國的不信任則帶有更強烈的威脅感與戰略戒心。根據調查,東協不信任中國者當中有 47.6% 的表示擔心其軍事與經濟力量會直接損害本國主權與利益,兩相比較之下,性質有明顯不同。

換言之,「太關注自己」不如「主動傷害別人」來得可怕。在東協眼中,美、歐、日或許暫時不夠積極,但仍有補位空間;而中國的信任缺口,則是源自本質性的結構壓力與安全疑慮,恐怕更難修復。

延伸閱讀:
中國擴建火箭軍飛彈基地 射程涵蓋日本全境
不能對中國存有幻想 北約秘書長呂特首訪印太 偕日本深化防衛技術合作
台海危機的關鍵變數》日本扮演什麼角色?

南中國海問題是東協國家憂慮之首

在眾多地緣政治議題中,南中國海的局勢穩居東協國家的憂慮之首。有 51.6% 的東協受訪者將「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挑釁行為」列為最令人擔憂的安全議題,遠高於如俄烏戰爭、以哈衝突等其他全球危機。

關注此議題比例最高者為菲律賓(90.3%)、越南(74.8%)、汶萊(57.7%)與新加坡(51.7%)。即便如柬埔寨(47.1%)與寮國(42.4%)等非聲索國,也有顯著比例表達擔憂,顯示此議題對整體區域安全感構成系統性壓力。

南中國海主權爭端中國以所謂九段線/十段線宣稱擁有幾乎整個南中國海的主權,與周邊國家(尤其菲律賓和越南)多有衝突。(圖/報呱製圖)

當被問及東協應如何回應南中國海情勢時,69.5% 的受訪者主張東協應堅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與 2016 年南中國海仲裁案的裁決,表達對國際法的高度依賴。

另有 46.1% 支持採取更具威懾性的行動,例如舉行聯合軍演、強化海域意識。相較之下,僅有 13.3% 表示悲觀看待東協能否有所作為,反映出東協對集體行動仍抱有期待。

面對持續升溫的海上對峙,東協內部對建立海上聯合巡邏或監測機制也呈高度支持,有 83.3% 的受訪者贊成此舉,顯示出各國對實質合作架構的強烈需求。

相關報導:
中國不動武極限施壓 菲軍艦遭中國護衛艦逼近「試探」
小馬可仕對中國喊話:停止對菲侵略行為 就歸還美軍飛彈系統
打到骨折 中國海事執法部門在南中國海持鐵棍攻擊越南漁民

選邊站的邏輯:東協出現戰略分化 前線國倒向美方

而在被問及「若東協國家被迫在美中之間選邊,您會選擇誰」時,2025 年的調查結果顯示:52.3% 的政策圈人士選擇美國,47.7% 選擇中國。這是美國(49.5%)在去年曾以微幅差距短暫落後中國(50.5%)後重新翻轉領先,回歸 ISEAS 調查自 2020 年以來多數年份的趨勢,也顯示區域戰略偏好正在微幅修正,重新聚焦安全與規則型夥伴關係。

但分歧藏在表面之下,今年東協 10 國一半選擇美國,另一半選擇中國。

2025 年的調查中,菲律賓(86.4%)與越南(73.5%)明顯倒向美國,尤其反映出在南中國海主權與中國對峙激烈的國家更傾向選擇安全保證與反制的夥伴;傾向美國的還有緬甸(57.7%)、柬埔寨(57%),新加坡(52.9%)也微幅偏美。

相對地,選擇中國的比例仍高於美國的國家,包括印尼(72.2%)、馬來西亞(70.8%)、泰國(55.6%)、汶萊(55.0%)與寮國(51.0%),多為對中國高度經貿依賴或地緣靠近的成員。

與 2020 年相比,菲律賓、緬甸、柬埔寨、寮國與汶萊對美國的支持度皆有上升,而印尼與馬來西亞的傾向則出現顯著下降。整體來看,2025 年東協平均選擇美國的比例為 52.3%,略低於 2020 年的 53.6%;選擇中國則為 47.7%,高於 2020 年的 46.4%。

這樣的數據變化顯示,中國雖在部分成員國的選擇率提升,但並未構成區域性逆轉;反之,美國在安全與價值信任上仍具優勢,只是整體信任穩定度正面臨來自中國、甚至內部觀望的雙重壓力。

延伸閱讀:
抗衡中國外交避險 越南與印尼、新加坡成為「全面戰略夥伴」
邊緣化中國影響力 日本-東協強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東協峰會》拜登談緬甸、南中國海問題 東協將美國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關鍵:日美歐和中國競逐東協國家 

美中之外的第三選項? 規則型夥伴成為替代依靠

若東協不願選邊,美中之外的第三選項是什麼?2025 年調查顯示,36.3% 的政策圈受訪者最信任歐盟作為第三方戰略夥伴,其次為日本(29.6%),印度則以 13.5% 居第三,澳洲(8.4%)與英國(7.5%)緊隨其後。

這項結果進一步佐證歐盟與日本在本次調查中信任度高漲,正逐漸被視為不必捲入強權競逐,卻能提供穩定支持的規則型盟友。

細分國家來看,越南(55.5%)、印尼(42.5%)、泰國(39.8%)最信任歐盟,菲律賓則有 42.7% 的受訪者更偏好日本;印度在寮國(25.2%)與緬甸(18.0%)則有相對支持度,顯示東協內部對第三選項的偏好仍具差異。

這樣的結果也顯示出東協國家自主性而來的外交韌性:在美中之外的選擇空間,如何不完全依賴任一強權,形成多邊平衡、分散風險,藉由信任排序與夥伴多元化,維持自主空間。

菲律賓特例:政策與民意 忌憚中國而偏向美日

此外,在所有東協國家中,菲律賓是最明確倒向美日、對中國最戒慎的案例。

86.4% 的政策圈受訪者表示若被迫選邊將選擇美國,僅 13.6% 選中國;這與菲律賓過去一年在南中國海的仁愛暗沙等海域與中國對峙升溫直接相關。

信任指標亦高度集中。調查顯示,菲律賓對中國的信任度僅 16.0%,但對美國與日本的信任分別為 60.2% 與 83.3%,是東協中落差最大者。

即便在歐盟方面,也有 55.9% 表示信任,反映出政策圈整體偏好規則型、民主型夥伴的傾向。

這樣的結構也與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4 年 7 月發布對 35 國(包含東協成員: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所進行的全球民調結果相符。


該調查顯示,74% 的菲律賓民眾對美國有好感,僅 34% 對中國持正面看法,另有 91% 擔憂南中國海領土爭端。政策與民意在方向上幾乎一致,成為東協中少數「雙重一致」的國家。

相較之下,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雖在皮尤民調中對中國有較高好感度(分別為 64%、67%),但政策圈卻更傾向信任日本與歐盟,選邊時亦偏向規則型夥伴,顯示政策思維與民間觀感之間仍存在落差。

泰國則呈現出另一種相對多元的模式:雖有 80% 民眾對中國抱持好感,亦有 77% 對美國持正面看法,顯示社會輿論傾向並不明確。而在政策圈中,對中國(42.3%)與美國(40.8%)的信任度也幾乎持平,反映出泰國在面對兩大強權時的戰略思維傾向平衡取向,既非單邊依附,也不輕易選邊。

東協沒有離開中國 但也不再無條件靠近

地緣鄰近與經濟連結曾讓中國在東協長期佔據影響優勢,但 2025 年的調查顯示,這層優勢正被信任赤字所蠶食。

東協政策圈開始以更明確的標準檢視外部夥伴,不再只看誰出手最快、給得最多,而是誰更可預期、更符合規則、更能協助維護區域穩定。

美國在戰略安全與價值層面逐漸回溫,日本與歐盟則以規則型信任脫穎而出;中國雖仍是不可或缺的經濟支點,卻難以彌補在信任層面的結構性落差。

誰能填補這個缺口,將可能決定下個十年的區域重心。

參考資料來源:
2025/04/03 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 The State of Southeast Asia: 2025 Survey Report
2024/07/09 Pew Research Center More people view the U.S. positively than China across 35 surveyed countries
ISEAS State of Southeast Asia Survey

作者:陳怡菱,報呱副主編。

本文轉載自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