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已進入5月,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還未生過任何一個颱風,跟氣候統計平均值來相比,數量明顯偏少。林老師指出,今年5月初大氣環流開始調整,到了5月中高壓軸線又再度回歸,才會沒有颱風生成,但美國數值模擬5月下旬南海有熱帶擾動生成訊號,需持續觀察。
林老師說,統計過去67年的氣候資料顯示,5月份,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共有70個颱風生成,發生的頻率佔全年統計總數的4.0%;生成個數雖不算多,但與之前的1至4月相比,生成數量則有持續再增加的趨勢。再從颱風運動路徑圖來看,直接影響台灣的機會都不算太高,根據統計過去114年氣候資料,5月份的直接侵台颱風個數只有9次,數量也不是很多,這又與當時環境駛流場中的太平洋高壓強度還不夠強可能有關。
而今年5月初,大氣環流場開始進行調整重佈,太平洋高壓軸線西伸有提早反應的趨勢,不過,到了中、下旬,高壓軸線又再東退回歸,這將會直接回饋在未來可能生成的熱帶擾動的運動路徑上,且美國NCEP數值模式也模擬出5月下旬,在南海海域會有熱帶擾動生成的訊號,不確定性高,需觀察。

林老師指出,今年5月初大氣環流開始調整,到了5月中高壓軸線又再度回歸,才會沒有颱風生成,但美國數值模擬5月下旬南海有熱帶擾動生成訊號,需持續觀察。 圖:翻攝自林老師氣象站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