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軍委決定調整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兵種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資訊支援部隊工程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等三所院校,均為高等教育院校,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引發國際社會議論。
中共軍事院校重組 回歸軍種管理
現正最夯:俄軍爆破大樓狂殺北約僱傭兵 烏軍女狙擊手被也埋入廢墟
在全球化與高科技的急速成長下,不僅世界新軍事變革加速發展,戰爭型態也由傳統機械化轉向資訊化與精確化,因此中共軍事院校也面臨不得不改變的窘境,估計思考如下。
第一是軍種管理。2017年,經過撤併降改,院校數量由79所,減少至43所,數量壓減了近一半。2024年,共軍部隊進行了改革,由「5 1」的格局,變成了「四大四小」格局,除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四大軍種之外,新成立了軍事航天部隊、網路空間部隊、資訊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四大獨立兵種。可以看出共軍的戰鬥序列改變,也就是軍兵種格局劇變,院校也必須緊隨其變,這是應有之義。
其次是理順關係。改革前,不同院校定位相同,功能相似,只有隸屬關係不同,如分屬於軍委、四總部、軍兵種、軍區管轄,組織重複臃腫,不能不改。改革後,院校數量變少了,但定位和分工漸漸清晰明確了,十個手指能握指成拳的效果才能顯現。即便如此,中共老問題滅而不絕,由於部分院校辦學規模過大,內部層級複雜,異地辦學比較普遍,不利於日常管理。
第三是精簡架構。院校級別過高、部門過多、機關過大,運轉不暢,弊端明顯,例如資源「投產比」較低、非教學人員編制過大、人浮於事與五多問題(任務多、會議集訓多、公文報告表冊多、組織多、積極分子兼職多)並存等,不利於人才培養與戰鬥力生成。
四是合併領域。不同院校專業領域重複,交流不多,資源分散,不利於集中優勢力量。部分院校、專業仍然面臨合併、優化、調整。過去的專業,受到新質戰鬥力的競爭,培養規模越來越小,只有整合和淘汰選一;有的專業,屬於急需緊要,需要政策和資源補助,以利於做大做強,形成規模效應。
改革是中國軍校的難言之隱
中國軍校常見現象是五年一合併,三年一拆分,十年一改名。此刻為何突然宣佈組建3所頂尖軍校?這個政策措施值得細究。新建的三所軍校分別是什麼來頭?將主要培養怎樣的軍事人才?對中國國防的意義究竟有多大?分析這種現象,就要從中共的邏輯來看,那就是動軍校,一定是為了動軍隊。這樣動軍校,是為了怎樣動軍隊?為什麼要這樣動?配合這些行動,還會有什麼鋪墊和輔助動作。準備什麼時候動?是否與許多軍老虎中箭落馬有關?
歷史如鏡,黃埔軍校、西點軍校百年過去了,這些軍校名字更加如雷貫耳。俄烏戰爭打了三年,也給全世界展示了未來資訊化戰爭的基本打法。這實際上給中國提出了一堆非常實際的問題:共軍是否能夠應對未來的資訊化戰爭?共軍的訓練、指揮模式是否要重新調整?資訊化戰爭所需要的人才能否保證?目前的共軍人才培養模式能否適應資訊化戰爭需要?
以敵為師 精進我之創新思維
中共長期在軍事教育師資缺乏、素質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尤其是院校發展常受人為干擾,而中共的嚴密控制及研究風氣不自由,亦為院校教育改革的制約因素。軍事院校改革無論是集中或是分散,都有資源分配問題。這次中共院校改革中,許多院校有被整併,但校區並沒有因此撤裁,財政壓力仍重。
眾所周知,中國軍事教育有許多問題,國軍在面對中共新的戰爭型態、軍事事務革命趨勢及中共軍事威脅,我國無法以量制衡。因此,提高專業軍事人力素質以及發展專業軍事人力資源,成為國軍在戰略與戰術運用上,必須採取之以質制量策略。國軍面對新型戰略構想、複雜戰爭型態以及中共軍事威脅,必須以新穎思維來精進改革現行之軍事教育與訓練,期能培育新一代的軍事領導幹部,建構一支能文能武的軍事力量與現代化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