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24歲謝姓女子因拒絕警方攔查,蛇行逃逸途中不幸自撞身亡,事件迅速引發輿論關注,家屬悲痛指控警方「追太緊釀禍」,並提告過失致死,讓本案陷入法律、情感與社會信任三重交織的矛盾場域。究竟警方執法是否失當?謝女拒檢原因成謎是否影響判斷?社會又該如何看待這類因執法引發的悲劇?此事件值得深入反思。
一、執法過程是否妥當?警察職權與比例原則的界線
根據警方說法,謝女接連闖紅燈,蛇行駕駛,警方在鳴笛廣播示意下仍未停車,因而依法追蹤。從法律角度來看,《警察職權行使法》授權警方對違規行為進行攔查,尤其在交通違規涉及公共安全之際,依法跟車本屬職責範圍。然而,家屬質疑警方「跟太近」,間接導致悲劇,則觸及執法的比例原則。警察是否有適當評估風險?是否有其他替代性手段(如車號追查)?這些都將是檢方調查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警方聲稱「未與機車接觸」,但在實際路況中,壓力和追蹤行為本身亦可能對騎士造成心理壓力或誤判,特別是對年輕、未經相關經驗者而言。因此,即使沒有肢體碰撞,是否構成「心理壓迫導致過失」仍有爭議空間。
二、女子逃逸原因不明,打破社會對「違規者」的刻板印象
令人不解的是,謝女沒有前科、無違禁品、持合法駕照,僅有微量酒精(0.09mg/L,低於法定酒駕標準),且據家屬說明,個性乖巧、工作穩定,社會形象正面,這樣一名「無理由逃逸者」的突然失控,讓外界難以理解。這反映出台灣社會在面對類似案件時,常預設「逃逸即有鬼」的標籤邏輯,其實可能忽視了當事人一時恐慌、不熟執法程序或過度反應等因素。這也突顯了執法過程中,如何在嚴正與柔性之間取得平衡,讓民眾在「配合檢查」與「害怕逃避」之間不致做出極端選擇。
三、法律追責與情感訴求的落差:誰來安放家屬的哀痛?
法律上是否構成「過失致死」需由檢察機關依據事證客觀判定,但家屬的痛苦與憤怒不容忽視。對他們而言,女兒本可安然回家卻命喪街頭,警方即使依法追車,也難免被視為悲劇的「導火線」。這類「執法與死亡」交會的個案,不僅是法律問題,也蘊含深層的信任危機。警方雖強調依法行事,卻仍有必要在制度上引入更多透明化與事後對話機制,降低警民之間的對立情緒。
結語:在悲劇面前,我們更需制度與理解
謝女之死是一起令人遺憾的個案,無論最終檢方是否起訴員警,這起事件都已再次提醒我們:執法行為雖合法,卻仍需考量比例、風險與社會觀感;民眾雖應配合警方,卻也需有足夠的教育與保障機制,免於誤判與恐慌。法律與情感之間,唯有制度透明、溝通充分,方能修補裂縫、重建信任,讓下一個路口不再成為生命終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