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近日宣布,美國將於今年8月底前完成新版國家戰略草案,引發國際高度關注。這項草案的核心,無疑是針對日益擴張的中國軍事威脅,特別聚焦於台海安全。身為一位關心台灣國防發展的軍事評論者,我高度肯定美國的這項舉措。它不僅是對台灣的堅定支持,也是對印太和平穩定的重大承諾。
拒止戰略:提升侵略失敗風險
從柯伯吉與多位美國防官員近期談話內容來看,所謂「拒止戰略」(Denial Strategy)可望成為新戰略草案的核心。這項戰略的重點在於提升中國在發動對台軍事行動時的失敗風險與成本,進而嚇阻其侵略意圖。美方將可能強化第一島鏈的軍事部署,提升高科技武器投射能力,並與區域盟友建立更緊密的軍事協同與情報共享體系。
這類具備實質嚇阻效應的部署,對於維持台海穩定極為關鍵。台灣正處於全球民主防線的前緣,美國的戰略重心轉向「拒止」,意味著未來的威懾不再只是表面聲援,而是實質部署與合作。
多元聯防:結合外交、經濟與軍事手段
新版戰略預期也將納入更全面的威懾架構,涵蓋外交孤立與經濟制裁等非軍事手段。這代表美國已不再將中國視為單一軍事挑戰,而是橫跨政治、經濟、科技等全方位的戰略對手。美方強化與日、韓、澳等國的聯防架構,亦在台灣議題上持續尋求共識,塑造國際社會共同遏制中共的戰略環境。
在這樣的態勢下,台灣需要積極參與相關安全合作平台,並爭取更多國際聲援與實質防禦支援。這不只是台美關係的深化,更是區域防衛網絡的重要環節。
自我強化:台灣不能仰賴他人保衛
不過,無論美國的戰略如何強化,台灣自身的防衛能力依然是生存關鍵。唯有自我強化,才能成為可信賴的合作夥伴。這包括提升國防預算、改革兵役制度、強化後備戰力與全民防衛意識,以及持續發展不對稱戰力,才能真正撐起「拒止」戰略的內部支柱。
此外,台灣也應加強與美國、日本及其他理念相近國家的實質軍事交流與協同演練,確保在第一時間能與盟友協同應對突發狀況。
結語:台灣要做和平的締造者,不做旁觀者
美國新版國家戰略草案的推動,是對中國威脅做出的戰略調整,也釋出強烈的嚇阻信號。然而,台灣若無內部相應改革與備戰行動,即便外援再強,也難以持久支撐。唯有在「外援」與「自強」兩條路線上同步精進,台灣才能在印太安全局勢中不被邊緣化,反而成為穩定區域和平的關鍵力量。
歷史的天秤正在擺動,台灣不應是局外人,而應成為穩定與和平的主動參與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